在职硕博-走进上市公司马可波罗控股:一块瓷砖如何成为国家博物馆


11月15日,亚商EMBA班部分同学一起走进今年10月份刚刚主板IPO的企业—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1386),参观国内唯一一家企业投资成立的行业博物馆。

同学们走出教室,深入企业一线。在这场沉浸式的企业参访中,同学们不仅见证了一块瓷砖如何从基础建材蜕变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中的艺术珍品,更深刻感受到一家中国制造企业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创新的精神脉络。
01
一座“不划算”的博物馆,一颗纯粹的文化心
谁能想到,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竟诞生于一家陶瓷企业的内部?

“我们选择东莞而非陶瓷之都佛山,正是希望打破地域局限,让建筑陶瓷的文化价值被更多人看见。”讲解员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远见”的故事。
2006年,当企业年销售额尚不足10亿元时,董事长黄建平力排众议,投入3000万元自建博物馆。
这一在当时被视为“没有短期回报”的决定,如今已成为马可波罗文化战略的核心基石。

馆内收藏的八千余件文物,从秦代排水管道到明清御用金砖,从古代瓦当到现代手工雕刻砖,不仅勾勒出中国建筑陶瓷的千年演变脉络,更让同学们体会到:真正的企业战略,往往始于对文化的敬畏与坚守。
如今,这座1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免费开放,更荣获国家二级博物馆与3A级旅游景区双认证,成为全国首个建筑陶瓷类的“国字号”博物馆。

02
文化+科技的双引擎
在参访过程中,学员们清晰地感受到马可波罗“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战略布局。
“敲击金砖,能听到如金属般的清脆回响。”一位学员在体验后感慨,“原来古人所说的‘声如磬、明如镜’不是传说,而是工艺的极致。”

而当大家触摸到手工雕刻的《兰亭集序》瓷砖,感受那凹凸有致的笔画时,更深刻体会到:瓷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文化的载体、艺术的表达。

在马可波罗的展厅中,学员们看到了文化赋能的真实价值。
同样是瓷砖,普通产品每平方售价几百元,而手工雕刻的艺术砖却能高达三四千元。
“我们不只是卖瓷砖,我们提供的是有故事的空间美学。”企业代表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科技的赛道上,马可波罗已拥有825项专利和45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从最早的胶辊印花到如今的3D喷墨无限连纹,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义行业的可能性。科技的力量令人惊叹。
同学们看到,正是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理念,让马可波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独特的发展路径。

03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
“在民营企业做党建,不是形式,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企业高管在分享中坚定地表示。

1997年,马可波罗成立党支部;2008年升格为党委并设立纪委。目前公司有600多名党员,超过员工总数的10%,在高埗镇的80多个党支部中,马可波罗总部就占了20多个。
党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清远产区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产区连续几年亏损,有人归咎于风水问题,有人认为是管理问题。

最终,公司决定尝试用党建手段促进改变。 总部派出政委到清远产区担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抓人心”。
同时配合纪检监察力量,打击腐败行为。政委模式加上纪检监察模式双管齐下,最终使清远产区扭亏为盈。
这一成功经验后来被复制到江西和重庆产区,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企业视察时,看到黄建平董事长和谢悦增总裁都佩戴着党徽,特意询问了企业党建情况,并指示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政治引领作用”。
结语
学员感言: “原本以为瓷砖只是冰冷的建筑材料,今天才发现它也可以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
“这次参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文化的积淀与创新的勇气。”
在对传统的敬畏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文化。当一块瓷砖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它所承载的就不再是价格,而是价值。
这或许就是马可波罗成功的秘诀。
注:本文内容源自亚洲商学院学员参访游记与心得体会。
END
哪些人适合读MBA?

